2024-12-31 00:00:00
平江县石牛寨地质公园管理处 发布
4
平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湘楚文化的源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句以及平江与汨罗江、与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杜甫的密切关系准确地道出了平江是湘楚文化源头,乃至中华文化源头的地位。
汨罗江是屈原和杜甫两位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的魂归之处。这两位不朽诗人以他们不同的遭遇和写作风格,谱写了一份共同的悲天悯人与坚韧不屈。他们诗篇中孕育出的磅礴与浩然之气,在中华乃至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迹。
汨罗江的上游在平江。汨罗江上游除源头一小段在江西省修水县以外,其余均自东向西横贯平江县境,全长253千米的干流河道,平江县境内就有193千米。因此,这条亿万年流淌不息并滋润着两岸农田,维系着全县人民生生不息的汨罗江,是平江的母亲河。
屈原与平江
屈原(约前342—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他的主张触犯了楚国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一批奸佞之徒的排挤和诽谤,逐渐失去了楚怀王的信任。结果楚国朝政腐败,怀王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俘虏,囚死在秦。顷襄王继位后,一向反对屈原的公子子兰做了令尹,屈原在朝廷的地位更低了,先后两次被放逐。第一次被放逐在汉北,第二次被放逐在沅江、湘江之间(洞庭湖一带)。放逐期 间,屈原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从而成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并在夷陵(今宜昌)焚烧楚先王陵墓。屈原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再也无法实现,在极端苦闷绝望的情况下,于这年五月五日,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老百姓听闻噩耗非常悲痛,争先恐后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据说,端午节即由此而来。
至此,人们不禁要问,屈原的流放地是在沅、湘之间,为什么偏要舍近求远,奔赴汨罗江投河自尽呢?屈原为何对汨罗江情有独钟?
面对这一千古之谜,我们可试着从屈原所著辞章和他的家世中去寻求解答。屈原在投河自尽前的绝笔之作《哀郢》中,以“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表达了他梦魂都想着归去,时刻都不忘返回故乡的执着情怀;并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即用鸟死也要死在故巢,狐死要头枕出生的山丘这样的比喻,来充分表达自己一定要死在故乡,死在亲人身边的强烈愿望。然而残酷的现实使屈原回到故国郢都已经完全没有可能时,便只能作出投奔汨罗江畔罗子国居地的选择。
当时,地处汨罗江两岸的罗子国,原本是与楚同祖同宗的属国。据《史记·楚世家》记述,楚王族首领熊姓,与罗人同为羋(音读咪)姓后代。正由于此种同祖同宗的亲缘关系,使罗、楚之间相互依存,并逐渐由北向南不断扩充迁徙。公元前约690年,罗子国自湖北枝江即当时楚之郢都附近,举国南迁到汨罗江流域。根据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即负责管理楚王室昭、屈、景三家贵族事务的职责来推断,他对长江以南洞庭湖之滨的罗子国和罗人这门血缘上的宗亲应该是非常清楚和心仪的。在不可能返回故乡的情况下,就近投入亲人怀抱,投入汨罗江便成为其必然选择。
屈原选择魂归汨罗江,不仅这里是宗亲罗人的故土,而且它是一条很美的山河。汨罗江发源于江西省修水县,自龙门进入平江。在平江县境,由东向西,穿行于幕阜山、连云山两座大山之间,沿途接纳群山流出的141条山涧溪流,流贯全县,直入洞庭。由于两岸高山绵延,土壤肥沃,雨水充沛,林木茂盛,汨罗江形成了激流清澈,碧澄剔透的秀美景色。屈原乘舟由洞庭湖进入汨罗江后,肯定被它的秀美圣洁所吸引。他曾高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以此来表白其深思高举、洁白清忠的志趣,明净的汨罗江,正是屈原所要寻求的使“察察之身”免受世俗尘垢的理想之地。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怀着报国无望的惆怅和对亲人故土的眷恋,自沉于汨罗江中。汨罗江两岸的罗人,怀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划船抢捞,不断招魂,为怕蛟龙吞食屈原遗体,不断把粽叶包裹的米食投向河中。传说屈原的尸体直到十天后才被打捞上岸安葬。
屈原投河的具体地点在哪儿?据考证,很可能在平江县城附近汨罗江上一个叫澄潭的地方。澄潭,乃“沉潭”之谐音,当地人命以吉祥之语,是对屈原表里莹澈高尚品格的赞美。澄潭离县城约五里,曾是平江县城通往长沙通衢的一个渡口。这里水道平静,流水清澈,两岸山林青翠,景色秀美。平江县城是汨罗江上少有的巨大冲积平原,因此也就成了历史上罗子国移民到来为数不多的聚居地之一。据《平江县志》记载,平江春秋时代属罗子国;秦汉时称罗县,属长沙郡;唐时叫昌江县,属岳州;五代后唐讳昌,遂改名平江。为什么改名“平江”呢?据传,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改昌江县名时,考虑到屈原名平,故以屈平的名字和他忠魂依归的江作为了县名,从此平江县名千年不改,就是对屈原的永恒纪念。
屈子祠
屈原临死投向亲人怀抱,汨罗江两岸的罗人接纳了他。世代繁衍的罗人,把他们对屈原的人格崇敬和他的诗作精神,全部融化到了血液之中,并不断通过日常的民风民俗而显示出来。每年的端午节,平江人特别重视,河上划龙舟,户户插菖艾,家家包粽子。每当死人病人,平江广泛承袭“招魂”习俗。过去,平江县城曾有三座屈原庙,城东有屈家巷,因年年龙舟赛而设祭龙坛,至今东街老街还有南坛街之称。如今,平江城东批发市场后面还有龙船巷、脱衣亭等古迹,均显示了屈子遗风。尤为显著的是,平江人民始终继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精神,为国家为民族生生不息地奋斗,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举世瞩目的人和事,同时也铸就了平江人重气节讲忠义、顾大局舍生死的性格特征。宋代有抗金名将轻车都尉李纲;元代有傲世名士诗人胡天游;明代有不事权贵的直谏名臣艾穆。清末平江的余虎恩,跟随左宗棠同分裂势力作战,大小三百余战,“每战辄以平勇为先锋”,经历四年终于收复新疆160万平方公里土地。余虎恩一生身受重伤27处,论功加封授喀什葛尔提督,封建威将军,位极武官一品。民国时期,平江军民在抗日战争中,更是屡建奇功。长沙保卫战中,中国军民在平江九岭狙击自武汉进犯之日军,六千多人为国捐躯。平江籍国军抗战将领有亲自组织雪峰山大捷一举歼灭日军二万八千多的第四方面军中将参谋长邱维达将军;有在广西昆仑关对日作战大捷获大功的荣誉一师副师长兼参谋长舒适存将军。1938年徐州会战中,担任国民军23师参谋长的黄启东将军,在头部中弹,血流如注的情况下,顾不上包扎,继续指挥战斗,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黄将军的遗体运回平江安葬,全县民众齐集江边迎灵,万人空巷,同唱“屈子汨江,忠义之乡,抗战最烈,黄参谋长。壮士誓死,热血满腔。愿吾后起,复仇兴邦”。其凝重悲壮的气氛,令人难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革命斗争中,平江人更是把屈原精神发挥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平江是全国最早组织工农运动的县市之一,革命斗争坚持时间之长,贡献之大,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平江有二十万人牺牲了生命,平江一个县的烈士占全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在革命斗争中,平江涌现了五十四位开国将领,留下“一井三将军”、“五里十将军”的佳话,迎来了“将军县”的誉称。造就平江将军县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的条件,但绝不可忽视屈原精神对平江人文化习俗和观念的深刻影响这一重要原因。
屈原永远留在了平江,平江人民永远记住了屈原。
杜甫与平江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一生创作了3000多首诗歌,其中约1500首被保留下来,包括《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大多集于《杜工部集》。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故与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被人称为“诗史”。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在艺术上,杜甫力倡“转益多师”,注意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又坚持“别裁伪体”的批判精神,成就极高,以律诗和古体见长,具有“沉郁顿挫”的独特艺术风格。
杜甫画像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陕西华县)任司功参军。759年,几经辗转到了成都,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又先后被荐为节都、检校工部员外郎。765年,离开成都,到奉节、江陵一带流离。768年,杜甫携家出三峡,经江陵、公安,抵岳阳。之后,杜甫漂泊湖南,贫病交加,濒临绝境。770年,杜甫病死,时年五十九岁。
关于杜甫的卒葬地问题,历来学者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有的说是耒阳(“饫死耒阳”论),有的说是平江(“潭岳之间”论)。到底是哪里呢?这就需要考究杜甫在湖南的具体行程。
768年(唐大历三年)元月,杜甫由川入鄂,意图北上长安,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可是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在鄂一年,得不到朋友的帮助,生活日益贫困,身体也一天比一天衰弱了,最后竟到了“饥借家家米,悉征处处杯”(《秋日荆南述怀》)的地步。待到这年冬末,由湖北公安入湘到了岳阳,至此杜甫开始了在湖南的两年飘泊历程。
杜甫登上了慕名已久的岳阳楼,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登岳阳楼》,但在岳阳生活非常艰难。两个月后,他少时的朋友、衡州剌吏韦之晋约他前往衡州。杜甫匆匆溯湘江往南走,到了衡州,韦之晋却已调任潭州(长沙)剌吏。待杜甫赶到潭州时已是769年四月,韦之晋竟在当月病故了。杜甫伤心至极,只好留在潭州。杜甫到鱼市上买草药,和渔民交朋友,倒是过了一年相对稳定的日子。770年,他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憧憬,写下了飘泊生活中难得的一首快乐的诗,即《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可惜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770年4月,湖南兵马使臧杀死潭州剌史崔,举兵叛变。为避兵乱,杜甫挈妇将雏,驾舟前往郴州,因为他的舅父崔伟在郴州任录事参军。不料乘船到耒阳方田驿时,被洪水围困,不能前行,绝粮半旬。耒阳县令聂某派人送来丰盛的牛肉白酒,一个千年未解之谜就在这里出现了。 “饫死耒阳”论者认为,杜甫在饥饿之中,饱餐了牛肉白酒,当夜就死去了,卒地当然就是耒阳。其实,耒阳阻水后,杜甫掉转船头,回到了潭州,一直到这年冬季。杜甫离开耒阳以后,聂令遍寻不获,以为杜甫被淹死了,就在耒阳给他建了一座纪念墓。因为这座空坟,产生了杜甫“饫死耒阳”的传说。
耒阳阻水以后,杜甫回到潭州进行了短暂逗留,贫病困顿中,仍时有作品问世,《登舟将适汉阳》和《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是离湘北上的告别之作。杜甫自知“戎马关山北”的理想已经很渺茫,唯一希望在经历一番磨难以后,能够重归故土,过上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无奈北归途中风疾复发,资费用尽,只得溯汨罗江去昌江县(今平江县)投友求医。然而未及投友,就在平江寓所阖然长逝了。
杜甫死后,家人无力扶柩还乡,只好“爰葬”于距中县坪十里的小田村天井湖畔。经考察,平江杜甫墓一室二耳,唐墓风格,碑文为“唐左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墓前为杜公祠,门楼上刻有“诗圣遗阡”四个大字,祠中有覆盆式莲花柱础,是唐代构件,虽经历代多次修缮,至今保留完好。现存杜甫墓是于1883年(光绪五年)重修的,1985年,湖南省博物馆曾请专家鉴定,认为其“具有唐代中朝砖室墓的特征”,是典型的唐代墓葬。1984年,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认定该墓为全国唯一杜甫真墓。
杜甫墓
2005年9月22日,“杜甫诗歌与时代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平江举行。来自美国、韩国、埃及、喀麦隆等国家和国内从事“杜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专家学者们认为,平江杜甫墓是“诗圣”杜甫真正的卒葬地,同时阐述了杜甫诗歌与时代精神、杜甫诗歌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杜甫永远留在了平江,永远留在了平江人民的心中。